雖然走到現(xiàn)在這種多年雄踞老大的位置上,有很多外界的環(huán)境因素,例如不給競爭對手發(fā)放移動牌照,再例如,國資委把對手的決策者“挖”來給移動做一把手,還有歷史包袱遠小于對手,但說實話,不可否認,中國移動曾經長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移動通信先鋒,在推動我國移動通信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貢獻,甚至在從語音向數(shù)據(jù)轉移方面,中國移動也一直走在前面,率先提出從“移動通信專家”向“移動信息專家”改變,在SP模式、移動應用基地模式方面趟出了一條又一條路,雖然回頭看這些路并不象當時感覺的那樣平坦,也很難說真正認識到了“移動信息專家”的真正內涵。但中國移動的領先地位,與公司自身的奮斗是分不開的。
很難想象,中國移動這樣一個公司在遇到微信為代表的OTT業(yè)務來時應對的那么的無奈,相反,不論業(yè)績如何,AT&T、DOCOMO、SK電訊、法國電信等公司,已都在積極進行信息服務方面的探索。中國移動的八大基地曾經是對手學習的標桿,中國電信的基地最開始時甚至是比照著中國移動選擇建設的,而現(xiàn)在中國移動成立“互聯(lián)網公司”明確了兩年了,還在籌備中。而兩個對手,無論是自己做,還是尋找合作伙伴,無論是走了多少彎路,還是摔過多少跟頭,都在不停地摸索著往前進。
回頭看看中國移動,近兩年在相關領域的動作少的可憐,飛信朝哪方面走,應用程序商店又如何做,一按我?guī)湍?2580)如何深度融入O2O……似乎都陷入了盲途。有人會把原因歸結到一些因素上,如3G發(fā)牌時支持自主知識產權,中國移動獲得了相對成熟度較差的TD-SCDMA牌照,如兩年前的腐敗問題陸陸續(xù)續(xù)牽出一些重要骨干,再如不平等的網間結算及歧視性的固網政策,但事實上,這些并未能給對手縮小差距的機會,反倒是中國移動自己沒做什么,對手悄悄加快了追趕的步伐,導致潛在的威脅不斷加大。
坐擁數(shù)千億資金,基本沒有負債的公司,基本沒有資本運作,而且不論國際、國內,不論通信、互聯(lián)網。入股科大訊飛,只占了一個比較小的比例,而科大訊飛的產品更像是一個輔助工具,而不是拳頭產品。在互聯(lián)網公司需要投資,移動互聯(lián)網公司需要扶持時,不知道中國移動數(shù)著自己的錢在等什么。
4G,網絡會比3G快,在牌照沒發(fā)放的時候,中國移動的4G已經有了數(shù)萬基站,在多個城市開始規(guī)模試商用,說“快人一步”也沒問題,問題是,快就是全部嗎?中國移動還要退回“移動通信專家”的管道商的老路上,與對手進行激烈的競爭嗎?
問題是想退回去也不行了。移動轉售試點即將開始,一批“光腳的”已經躍躍欲試,要扒“穿鞋的”腳上的鞋了。攜號轉網試點規(guī)模將扣大,留住老用戶的難度越來越大。
好在中國移動還有錢,還有用戶,還有不少明顯具有優(yōu)勢的資源。該好好想想,路在何方了。
注:與三大運營商都有深度接觸,中國移動的員工,無論是高管還是員工,在創(chuàng)造性,積極性,眼界等方面,一點都不比對手差。但朝哪里走,如何整合資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