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.Gox日前正式申請破產(chǎn)倒閉;在東京,眾多投資者高舉“我們的錢在哪里?”的標語牌在Mt.Gox辦公室外抗議;昨日,新加坡比特幣交易平臺First Meta的28歲美女CEO秋·萊德科被曝自殺身亡;國內(nèi)草根投資者們也同樣惶惶不可終日,有人擔心自己高價收購的比特幣砸在手里,有人擔心自己十幾萬元的比特幣“挖礦機”從此再無用處……曾經(jīng)無限風光的比特幣似乎正滑向“深淵”。
回顧比特幣的“發(fā)跡史”,它的最初估值并不高,然而利用塞浦路銀行危機和它所謂首個全球電子貨幣的“特殊身份”,最近2年多時間里,比特幣的估值如火箭般躥升,最高時曾達到1200多美元一枚。
估值瘋狂上升吸引了眾多投資者,其中有投資機構(gòu),有普通人,大家都猶如當年美國淘金熱中的淘金者,滿心狂熱地準備在這場投機大戲中大賺一筆。
眾多專家曾提示“比特幣是一個泡沫騙局”,投資者們不屑一顧;美國財政部、歐洲銀行管理局警告比特幣投資風險,投資者們充耳不聞;中國、美國等多國政府出臺管理措施,似乎也不能澆滅投資者的熱情。直至如今,Mt.Gox倒閉才真正給了投資者們一記當頭棒喝。
兩年多前,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季冬生曾說,比特幣的制造和流通類似于傳銷,甚至連傳銷都算不上,更像一場國際級的擊鼓傳花,“就看誰傻乎乎接棒到最后”。如今鼓點似乎真的要停下了。
盡管擁護者們還信誓旦旦地宣稱,比特幣會在這次教訓中吸取經(jīng)驗,最終走向成熟,但事實卻告訴我們,誰都有可能成為擊鼓傳花中的“最后一個”,只要你加入了這個“游戲”。既然這樣,那為何不早日金盆洗手呢?何必要苦苦參與這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