審計署針對我國從中央到鄉(xiāng)鎮(zhèn)5級政府的政府性債務摸底終于有了結果。
全國各級政府逾20萬億元的債務究竟是多大規(guī)模,政府償還能力又到底如何?社科院財經戰(zhàn)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呂風勇認為,只去關注數字遠遠不夠,還要看這20多萬億元的債務結構是怎樣的,“在已有的債務中,如果是投入在類似公益性質沒有收益的項目上,就會導致未來政府的還債壓力很大;但如果有高速公路這種可以通過收費來進行一定補償的債務,必然會有效降低債務風險。”
針對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為105.66%這個數字,分析認為,從目前我國經濟發(fā)展水平與政府性債務的比例,還有國際風險控制指標來看,我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。不過,呂風勇認為,目前強調的“風險可控”是一種靜態(tài)意義上的概念,也就是根據當下債務規(guī)模、GDP總量及增速來衡量。“這是在財政收入不出現大的縮減情況下來討論的,但如果未來債務規(guī)模進一步擴大,加之土地財政很有可能會被嚴格控制,負債率的發(fā)展就很難估計了。”
此次摸底的地方債務不僅包含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,還包含負有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,體現了全口徑管理思維,從而對地方債務的總體規(guī)模和風險有了全面的評估和掌握。從未來償債年度看,2013年7月至12月、2014年到期需償還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分別占22.92%和21.89%,2015年、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償還的分別占17.06%、11.58%和7.79%。有專家分析,政府償債高峰似乎已過,而將來幾年還款的時間分布相對均衡,緩釋了集中到期的風險,發(fā)生違約的風險逐步降低。而且,今年許多城市的土地成交額又大幅增長,為近兩年內歸還地方債務提供了保障。如果明、后年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不出現大幅降溫,那么因地方債務發(fā)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,反倒提供了消化存量債務的良機。“只要保證未來能控制地方債總規(guī)模,就能保證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。”呂風勇表示,“各級政府應該提高警惕,而且中央已經思路很明確,要把債務規(guī)模納入干部考核中”。
可以預見,相關部門將會從不同的維度上保證政府性債務風險的總體可控,在完善財稅體制、細化責任、減少盲目投資等方面進一步改革。這些雖然對地方政府的投資有一定的約束作用,短期內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,不過長期來看,顯然可以有效抑制地方債務風險以及金融風險,對宏觀經濟的穩(wěn)定發(fā)展起到積極作用。
有專家認為,我國地方債務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緩釋,源于集中財力應對還款高峰,而且不少銀行機構按照嚴控總量、優(yōu)化結構的原則,對許多打包貸款的債務進行了分拆,落實土地抵押,從而形成了大量有著穩(wěn)定還款來源的優(yōu)質資產,但在風險防控上仍不能掉以輕心。這是因為,首先地方債務規(guī)模已經超過了中央政府性債務,而且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增長較快,在我國地方財權和事權仍不對等的背景下,要警惕個別地區(qū)尤其是貧困地區(qū)的高負債問題。貧困和后進地區(qū)的地方財力較弱,但同時又需要大量資金來夯實基礎設施,應當提高轉移支付的效率。
其次還應當警惕部分地方債務的隱蔽化。在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中,有著體量較大的影子銀行,而地方融資平臺正是其資金的主要流向之一。以往地方通過信托、融資租賃等“曲線”融資的現象屢見不鮮,要防止平臺出現違規(guī)變相融資的傾向,還應當建立更加市朝、信息透明的地方投融資體制,對地方財政預算形成硬約束。
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強調,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。我國正在推動的改革,是一項全面的系統性的改革,而轉變政府職能、簡政放權是發(fā)揮市場作用的重要體現,其影響將會在地方投融資行為中有所體現。過去,土地財政支撐了地方債務的還本付息,長遠來看這一模式不可持續(xù),事權調整和財力的重新配置,將是緩釋地方債務風險的重要前提,相應地對融資平臺的管理也必然趨于嚴格。“融資平臺的資金應該要求定向投資,但過去普遍是一攬子式的做法,比較混亂,不僅對規(guī)模和用途沒有嚴格的控制,而且對以后的統計細化也存在著一定制約。”呂風勇建議,將來融資平臺的行為應當公開透明,另外在地方投資中要充分引入民間資本。